手机生活      注册发文    登陆
 
 
当前位置: 主页 > 亲子专题 >

相爱相杀的暑假即将剧终,来,复盘一下亲子关系中的那些问题

来源:网络 时间:2021-10-21 12:28点击:

来源:金华日报-金华新闻网


金华新闻客户端8月21日消息 策划/徐莹 文字/吴越悦 制图/王娅娜


相爱相杀的暑假即将剧终,又一场小别离悄然开启——许多孩子要离开家去住校、去外地工作、去国外求学工作。


暑假短暂的小团圆,父母和孩子相爱相杀,有甜蜜也有矛盾、冲突。别离在即,孩子们满怀欣喜地离开家,奔赴更辽阔高远的世界,父母们却带着小忧伤期待下一次团圆。其实,人生需要不断复盘。放下小别离的惆怅,盘点这次小团圆中出现的问题,父母和孩子都该做一些反思——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?我该做怎样的改进,才能在小别离后关爱对方,并在下一次小团圆时有效避免那些影响亲子关系的问题。


家是孩子的尘世天堂,是孩子永远的港湾和能量来源,只有在家里得到足够爱的孩子,才有力量去迎接挑战,面对尘世风雨……


小候鸟家长:


感觉到孩子的疏离


希望女儿能在金华上学


“给公婆和女儿买了13日的高铁票回去,起码要隔半年才能见面了,真的舍不得。”受疫情影响,王亚娟不得不提前给两个女儿买好回老家的票。


2017年,家住河南三门峡的王亚娟经朋友介绍,和丈夫王勇辉一起到金华工作,两个女儿则留在老家上学,成了留守儿童。因为开车回老家一个来回就要4天时间,加上工作忙碌,他们每年固定回家的时间只有春节,跟女儿们见面的机会很少。


孩子们放暑假,成了王亚娟夫妻每年最期盼的事。7月9日,两个女儿在爷爷奶奶的陪同下来到金华。王亚娟工作的山山家白色森林小镇里有不少外来务工者,公司特设了一个小候鸟公益班。“今年的小候鸟公益班里就有30多个孩子。”因为环境好,活动组织有效,孩子们都很喜欢去。


王亚娟的大女儿王嘉钰今年13岁,小女儿王欣冉8岁。因为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,她明显感觉到跟孩子们的疏离感。这段时间,他们一到周末就带孩子去周边的双龙洞、金东乐园等地玩,还会跟孩子聊心事,问问女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,由此促进亲子关系。


让王亚娟欣慰的是,两个女儿都很懂事,大女儿虽然才13岁,不会做菜,但有时他们下班回家晚了,女儿会先做好饭等他们。暑期相处中,她发现了一些问题,比如指导作业时,跟孩子沟通不顺畅。孩子们爱玩手机,对学业要求也不高。每到这时候,王亚娟就会很内疚,她和丈夫在金华为生计奔波,无法关照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。“有时候想,孩子们如果能在我们身边,是不是会有更好的前景?”


经过几年的奋斗,王亚娟和丈夫在金华慢慢站稳了脚跟,去年,他们买了一辆汽车。虽然离在金华买房定居的目标还很远,但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好的成长,王亚娟有了新计划,大女儿新学期已经上六年级了,他们想让她到金华读书。“希望这个愿望能成真吧!”这次小别离,王亚娟最大的期盼还是孩子们能好好学习,长大以后,能过上比他们更好的生活。


心理咨询师胡莹洁:


倾听孩子的心声最重要


和孩子相处的这段时间里,肯定会有一些美好的记忆,家长要把这些美好的记忆珍藏于心,比如冲洗一些相关照片,把一些团聚时的感受写成文字等。毕竟背井离乡不易,一家人在一起的这段幸福时光,回想起来是一种安慰,也是父母、孩子两地分离时继续坚持努力打拼的动力。


当然,在跟孩子相处的这段时间里,难免会有遗憾,家长在孩子离开返乡之后,可以认真做一些反思:如何从自我改变做起,带动孩子改变,促进孩子成长。无论是远程做父母,还是在身边做父母,亲子之间都需要在互动中产生情感,因为亲情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感情。


“情”字有个竖心旁,提示父母在与孩子互动中要多用心。远程联系时,切忌一联系孩子就对学习刨根问底,对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,相聚遥远,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最重要。


寄宿生家长:


孩子每一次离开都舍不得


不知该怎么真正帮到孩子


“作为父母,我们好像已经在慢慢习惯这种小别离了。”38岁的倪晓媛是永康市六院手术室的护士,工作量大时,一天要参与10多台大小手术,很多时候要到次日凌晨才能下班回家。


倪晓媛家里有两个孩子,大的16岁,小的才5岁。工作日带孩子有婆婆帮衬,但倪晓媛还是常常感觉力不从心。


大儿子潘锴上初中后,倪晓媛跟孩子商量,并作出一个决定——让孩子住校。刚开始住校,孩子对他们还很依赖,好在学校在每个教室门口都设置了一台电话机,如果孩子想父母了,可以通过电话跟父母联系。每次孩子回来,她会关切地问“在学校睡得怎么样”“冷不冷”之类。刚住校那段时间,孩子经常会要求回家住。


儿子上初二时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,一周才能回家一次。在这过程中,倪晓媛发现,孩子越来越独立,跟他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少。“等忙完停下来,我有了一种空虚感,孩子越来越不需要我了。”


之前,在一次亲子沟通的调查问卷上,大儿子潘锴说,父母对自己不太了解,跟父母之间的矛盾多是因为学习习惯和态度、生活琐事等。


倪晓媛也得知了儿子潘锴的打分。“满分100分,他给我打了90分。”儿子觉得她失分的原因是喜欢赶鸭子上架,脾气也不太好,最重要的是,对他的关心和沟通越来越少。


暑期过后,儿子又将进入寄宿生活。倪晓媛说,虽然孩子寄宿,自己这边能省心一点,但因为寄宿,孩子的很多问题不能快速发现,孩子遇到问题要帮助的时候,他们不能第一时间出现,错过了孩子的很多成长,“所以,再忙、再难我也不会让第二个孩子太早过寄宿生活”。


接下来就要准备中考了,能不能考到理想的高中,能否发挥最佳的状态,是倪晓媛和孩子所担心的。


暑期的小团圆结束之后,倪晓媛更想让孩子离自己近一点,却又不得不目送孩子的背影。


市二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晓蓉:


做好分离准备,身心愉快才能给孩子传递快乐和信心


父母在选择成为父母之前,不但要做好物质准备,更要做好心理准备。父母自身要成为独立个体而非依赖状态。当你做好准备,就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,在孩子的童年阶段要做好陪伴,因为这是孩子心理成长和个性形成的最重要时期。


过早进入寄宿学校,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,影响亲子关系。孩子的心理成熟一般在18岁左右,之前一直处于不断发育阶段,需要有人指引和帮助。所以,如果父母因为工作繁忙需要让孩子过早进入寄宿学校,希望父母提早做好分离准备,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,以及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,让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可以在同伴中寻求帮助。父母还要让孩子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,能够面对寄宿生活中的种种困难。


父母对寄宿的孩子除了学习上的关心,更应关注孩子心理变化,在周末及寒暑假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,多与孩子交流,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,成为孩子的益友,多鼓励,少指责,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,让孩子感到他并不是孤军奋战,那样孩子就更愿意去探索外部世界,更容易适应寄宿生活。当然,面对分离,不光孩子,更多时候父母也要做好准备。如果孩子兴高采烈地面对新生活时,父母诚惶诚恐、焦虑不安,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。所以,父母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生活,保持心情愉快——父母的平和心态会给孩子带来鼓励和帮助,让孩子身心愉悦、健康成长。


留学生家长:


孩子飞来飞去,越来越陌生,越来越牵挂


却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荡


“签证下来了,机票也买好了,但能不能顺利出国就不知道了。”联系刘艳(化名)的时候,她24岁的儿子在山东,忙于学校的创业项目。虽然是暑假,但孩子在家的时间并不多。


刘艳的儿子张博(化名)在法国留学,读大三的时候,作为交换生回到广州暨南大学上学。说起这段经历,刘艳深感幸运。儿子回来后,新冠肺炎疫情暴发,很多留学生留在国外没法回来。刘艳一个朋友的女儿在美国硕博连读,因为遇上疫情,在国外整整待了500多天还未回国。


孩子不在时,刘艳盼儿归,但是孩子真的回家了,大家都各自忙于朋友圈,甚至相互“嫌弃”。儿子晚睡晚起,一天只吃两顿饭,买东西要挑品牌,眼光非常挑剔。刘艳看不下去自然会唠叨,儿子对她的唠叨却不买账。暑假里难得在家相聚的日子,母子俩思想观念不一样,想法和做法也不一样。


张博今年硕士毕业,文凭需要认证,不得不回法国继续求学。9月开学,到明年4月底才能完成学业回来。国外疫情的起伏,使得这个决定格外让刘艳担心,但他们夫妻还是支持孩子出国完成学业。


说起即将来临的这一场小别离,刘艳表情很淡定:“我们只希望他能快点完成学业,早日平安回国,以后就留在国内发展。”


市二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晓蓉:


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彼此的生活方式

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不同的时期需要面临不同的人生主题,大学阶段是孩子走向社会,完成与父母分离的重要时期。这对母子在合适的时机完成分离,虽然有思念和不舍,却都能够顺利完成分离,并且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,彼此尊重对方,这是一场很好的成年人之间的分离。 父母对孩子的爱里面,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生活方式。


大一新生家长:


孩子跟我们的沟通越来越少


希望他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、更自立


“在学校跟同学聊得欢,在家跟我们的话就少。”潘巧莉发现,这个暑期即将离家上大学的儿子话越来越少,“很多时候,感觉就是要钱时才会来找我们。”


潘巧莉和丈夫办厂,平时工作忙碌,大儿子朱智豪6岁时,小儿子出生。为了锻炼大儿子的自理能力,他们在他上小学时就送他去住校。渐渐地,她发现孩子跟他们的沟通越来越少,回家不爱跟他们说话,他们开口问,也只得到儿子几句简单的搪塞。


8月初,朱智豪的大学通知书寄到,9月将去异地求学。小学时一周回家一次,上高中后两周回家一次,这次小别离,让潘巧莉觉得自己跟孩子距离更远了。


朱智豪说,上大学除了有对全新生活的迷茫,也有渴望,但更多的是兴奋。说到家,朱智豪并没有太多感受,因为从小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就不多。“每次返校,刚离家那几天会很想家,到后面也就习惯了。”这次小别离,让朱智豪最开心的是,父母让他实现了经济自由。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好,但从小到大父母从不让他乱花钱,买什么都得经过他们同意。


对此,潘巧莉觉得钱并不是最重要的,她只是不想让儿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,不要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。这次小别离后,潘巧莉希望孩子经过大学的洗礼,能更加成熟、自立。


心理咨询师胡莹洁:


亲子交流的话题应该从生活起居开始


亲子交流的内容很广泛。从某种角度来说,孩子谈得越多,那就证明亲子关系越融洽。亲子交流的话题应该基于生活起居,再到为人处世,当然也得关心孩子的学习等。父母多关注捕捉孩子言行的亮点,就不愁没有赞赏语,多学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,就不愁话不投机半句多。只要家长能真诚和孩子做朋友,孩子就会慢慢向家长敞开心扉。


职场新人家长: 团圆越来越少,要放手让孩子自己飞


“感觉变化还是挺大的。”因为疫情,林青(化名)的儿子苏策(化名)上月从加拿大回国,经历28天隔离才回家。这一次小团圆,距离他们上一次别离已经3年。


孩子一回来,林青就忙碌了很多,这样的忙碌让林青觉得很难得,也很快乐。未来,孩子会有自己的人生,一家人团圆的机会也越来越少。


这次小团圆后,苏策面临择业。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习5年后,林青感觉孩子成熟了很多,也很有想法。起初,她建议儿子在国外找工作,先锻炼一段时间再回国就业。“长了见识,起步会更高些。”苏策的想法跟妈妈不一样,他是独生子,以后想扎根杭州,这样可以离父母近一些,又能保持适度距离。他觉得工作没有高低之分,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先适应一段时间,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。


为了儿子的择业,林青绞尽脑汁,也听取了很多朋友的意见。身为母亲,她一边目送孩子远离,一边又恨不得将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都告诉儿子,能让孩子走得更顺。下一场小别离即将开启,林青说,孩子大了要放飞,她只能全力支持孩子朝着自己的目标走。


市二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晓蓉:


家长的经验无法代替孩子的思考和探索


家长的人生经验对孩子也许的确有用,却无法代替孩子去思考和探索人生。孩子自己经历和面对的人生阅历才能真正促进孩子成长,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,否则孩子很容易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,为父母而活。这样的孩子,常常会找不到生活的意义,甚至在遇到困难、挫折时放弃自己。 父母对孩子正确的爱,是应该在合适的时候学会放手,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。


本文来自【金华日报-金华新闻网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

ID:jrtt


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