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生活      注册发文    登陆
 
 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育儿知识 >

扬州11岁女童从高楼一跃而下的时候,她在想些什么?与父母有关

来源:网络 时间:2021-11-12 13:29点击:

文|秘籍君


2021年2月19日,就在大家过完春节积极返工的时候,扬州市某小区的一名女童从高楼坠落,年仅11岁的她当场不救,母亲疯了一般的冲下楼,扑倒女儿身上,歇斯底里的尖叫和痛哭充斥着现场,从视频都能感受到母亲的绝望和崩溃,而女童已经没了气息。


警察上门调查时,得到的解释是因为寒假作业。开学在即,女童的寒假作业还没写完,母亲出于着急就训斥了几句,却没想到成了压倒女儿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孩子,选择了从高楼一跃而下,结束自己短暂的人生。


春节刚过,这桩悲剧便给大家泼了冷水,不少围观家长心惊胆战,疑惑不解。


“孩子们‘离开’的时候,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?”


“小时候,我们被父母打骂都无所谓,现在的孩子却一言不合就跳楼。”


“是孩子太玻璃心了吗?”


面对网友的问题,育儿专家却摇头叹气,责任明明在家长身上,大人却因为不想背负如此沉痛的负罪感而推卸责任。当真实原因被刻意隐瞒,后来人只会重蹈覆辙。11岁的孩子尚处于儿童阶段,甚至还未长成少年,会做出极端选择,原因多在父母身上。


▲儿童自杀的真实原因:


①出于对父母的报复心理


之前曾出过一条14岁少年因被家长当众掌掴而跳楼的社会新闻,全程视频记录,杀伤力巨大,所有人都不知道那一瞬间少年在想什么。而曾有过相同经历的我却明白,少年本质并非对世界绝望,而是出于对家长的报复心理。


我国神话体系中有“哪吒剔骨还肉”的故事,在传统的家庭伦理观中,孩子的生命和肉身都来自父母,在父为子纲的年代,孩子属于父母的所属物。在家长掌控孩子人生的时候,孩子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,认为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。


所以,当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,会选择结束自己生命去报复父母,因为只有这样,父母的人生才会有缺憾。


②无法正确处理个人负面情绪


我在网上曾看到网友的不解,认为有什么事不能跟父母沟通呢?我在旁一边感叹网友站着说话不腰疼,一边羡慕他拥有一对随时能沟通的父母。


作为年少时期有过同样极端想法的人,我深知幼年时期深陷负面情绪无法宣泄的痛苦,而父母的身边并非是安慰者,更倾向于施暴者。


很多人好奇为何孩子不跟父母沟通,却忘了父母的身边是施暴者,而不是救援者。挨打的人不会向打人者求助,亲子关系中也一样。但父母总是训斥或者打骂孩子的时候,那就失去了孩子的信任,也得不到孩子的倾诉和沟通——你打了我,就别问我为什么。


在长期的压抑气氛下,孩子会逐渐变成沉默内向的性格,所有的事情都压抑在心里,没人倾诉,也得不到安慰。时间久了,孩子的情绪就病了。


人不是貔貅,不能只进不出,当孩子的情绪被压抑和绝望充满时,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11岁的女童如此,14岁的少年亦如是。父母不曾教给他们如何排泄自己的负面情绪,他们只能选择用极端方式摆脱痛苦。


▲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极端情绪?


①尊重孩子的选择


龙应台曾说过,孩子的到来是出于对生命的追逐,并非为家长而来,父母只不过是孩子生命的提供者,不该限制孩子的人生。


因此,想要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,家长应该率先摒弃掉对孩子的占有欲和控制欲,只有学会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,孩子才会拥有强大的自我。


②捍卫孩子的尊严


以前文中14岁的少年为例,他的死亡是母亲一手造成,当众掌掴儿子让他颜面尽失,本质是不把孩子的尊严当回事。这里要提醒大家,孩子两岁开始萌发自我意识,从那一天起,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,父母要懂得捍卫孩子的尊严,而不是打击。


③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


做到前两点后,父母便能拥有一个愿意沟通的孩子。专家认为,定期沟通是家长了解孩子的途径之一,平常多观察孩子的情绪,每天固定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,只有打开孩子的内心,才能避免孩子走极端。


最后,大家平时和孩子交流吗?快分享下你的沟通小秘诀吧。


高级育婴师,心理咨询师,原创育儿漫画文章作者。欢迎关注【育儿秘籍】。你想了解的育儿护理、成长发育、家庭教育、心理健康,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!


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